长电要闻

主页 / 新闻中心 / 长电要闻 /

凤凰吉林网来我院做专题访谈之二

2016-05-12阅读次数: 编辑:新闻中心
    5月10日,凤凰吉林网记者来我院做了【寻找蛮拼的“小人物”】的主题专访,采访了学生处副处长周思含、团委副书记蔡超、光电科学分院副院长李扬。
    随后,记者在凤凰吉林网站上刊登了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寻找蛮拼的“小人物”】人物系列报道,向社会展示了我院教育工作者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彰显了学院的风采。
【寻找蛮拼的小人物】周思含:一心回归校园的“教育铁娘子” 

 
    为了更加充实自己,周思含于2008年顶着工作和家庭的压力考取了研究生硕士,毕业后又回到光电学院的招生处。通过岗位竞聘,2015年10月,周思含正式担任学生处副主任。
    “学生工作最大的特点是每天24小时要随时待命,手机不能关机,我们也要时刻准备着。”周思含说道,“学生可能每时每刻都会出问题,傍晚会凌晨也会,在校学生出了问题第一个想到的是我们这些老师,所以我们每天压力都很大。”辅导员的工作是管理一个年级或者一个系的学生,而作为学生处副主任的周思含则需要管理40多名辅导员以及两个校区近万名的学生。
    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周思含组织开展了各项活动,其中“绿色校园”活动最具特色。学生自主打扫教室、寝室,冬季学生外包分担区扫雪,每名学生在劳动中锻炼了自己,与此同时也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最重要的是提升了学生作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每个人的社会角色有很多,在学校雷厉风行工作有条不紊的周思含,也是一名三岁孩子的妈妈。每天五点,周思含就要起床准备家里老人和孩子的早餐午餐,随后她便要踏上一天紧张忙碌的工作旅程。大学新老两个校区的原因也让周思含中午午休的时间不断被压缩,家庭—新校区—老校区三点一线的生活,既充实又紧张。
    “这份工作很累,但是我做的挺开心的。”周思含满脸幸福地说。每份工作开始的时候都有困难艰苦的时期,但是事情处理得多了,新手也就变成了老师傅,老师傅不断思考钻研,也就成了大师,手忙脚乱变成了得心应手,手足无措转变为从容不迫,岁月不但抹平记忆还会镌刻精彩。这份工作让周思含付出了汗水与辛劳,但也让她收获了成熟和历练。
    教育是托起中国未来的手,而这些平凡的教育工作者,是一根根组成支撑手掌的手指,蛮拼的“小人物”,有她的身影。

【寻找蛮拼的小人物】蔡超:发光发热的“教育实干家”
    三尺讲台,两寸粉笔,一块黑板是蔡超的儿时梦想,怀着教育梦的他在高考志愿表上满心期待地填涂了师范类院校,而这一填,就成为了他十几年教育生涯的一个开端。
    于他而言,攻读历史学专业,兼职在电台工作过,又去过电视台工作,兜兜转转的过程中依然觉得做教育才是心之所向。“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他这么说,也这么做。
    初心不改的他,于2006年又重新回归校园,一晃十年,他都是在一线从事管理学生并为学生服务的工作。从媒体记者到校长办公室主任再到今年刚就任的团委副书记,他就这样一步一脚印,一步一惊喜的前行着,“学高为师,行为世范。摆正好我最适合的位置,发挥自己应有的价值,那我就愿意一直嵌在这里”蔡超说。

 
    36岁的他任团委副书记,同时主要负责学校的思想政治、文艺、体育方面的活动,他一扫老教育家老气横秋的刻板印象,语言诙谐,元气满满,他还组织学生开展了“绿色校园主题教育活动”、“音乐嘉年华”等活动。
    这一路,他用心把寓教于乐演绎到了极致。蔡超自嘲说:“我也快40岁了,但我觉得自己比谁都年轻,算半个90后。”如今的他每天都会和许多“95后”的同学打交道。“年轻就是好,和学生们在一起,自己好像吃了永葆青春的神药。”说到这儿,他大大的眼睛一下就亮了。
    用同学们的话来说,蔡超就是一个“接地气的大眼睛老师”。平日里的蔡超经常游走于同学之间,并与他们相谈甚欢、打成一片。一谈到工作,蔡超总会说:“工作中要更加的接地气,说到底团委是个平台,学生们是平台的主角。我搭台你唱戏,千万别本末倒置。”
    为学生们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这一搭就是十年。搭出白发,搭出皱纹,但看到台上的学生越发自信,他也满心欢喜。
    蔡超感慨地说:“我一直奉行的工作理念就是在本职工作中成为实干家。” 

【寻找蛮拼的小人物】李杨:容量无限大的“心理垃圾桶”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情感纠葛、经济压力、人际关系复杂等多重因素犹如一面巨墙横截在人们走在“健康心理路”上,尤其对与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来说,怀着一个阳光乐观的心理变得尤为重要。
    1984年出生的李杨在大学时期主修心理学,现已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领域工作了8年,细心呵护每一个正在成长成材的学生是他认为最有意义的工作。
    现如今,既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也是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分院副院长的他被学生们亲切的称为“心理保姆”。
    “做心理辅导员的工作我很喜欢,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接触到学生的各个方面,这更坚定了我要把心育工作做细做真。”李杨笑着说。他的嘴角总是带着微微上扬的弧度,心理上的阳光映衬在爱笑的脸上总是让人感觉温暖。
    在他入职的学校里,许多大学生都把自己的感情、职业规划等问题向李杨“一吐为快”,他说自己不只是“心理保姆”,更是一个容量无限大的“心理垃圾桶。”
    李杨很愿意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他说:“提前发现问题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想要了解动态,就不该单纯坐在办公室里、心理咨询室里,而应下课堂、走寝室,发现兆头,主动出击。因为所有走到办公室里的同学都是带着已经成型的心理问题而来的。”
    春风化雨,驱散阴霾,就是心理咨询师最美好的样子,而李杨就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