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
厚德守正求是创新

信息公开

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 “十二五”发展规划

时间:2014-11-08点击:编辑:院长办公室
经过“十二五”期间的发展建设,在省教育厅、省高校工委的关怀指导下,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各项事业突飞猛进,办学规模空前扩大,办学层次逐步提升,办学效益成绩显著,进入了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我院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实现新的发展目标,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吉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形势分析
(一)发展基础
1.“十一五”以来的发展和取得的成绩
(1)办学思想鲜明,发展定位明确。
学院坚持以“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为办学理念,以“厚德、诚信、自强、卓越”为校训,以“工科为主、理工结合、文理渗透、特色鲜明、质量监控、因材施教”为主要办学特色,以“立足吉林、面向基层,辐射全国,走向世界”为服务方向,走“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依法治校”的道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艰苦创业精神、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以建设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民办普通本科学校为发展目标。
(2)办学规模日益扩大,办学条件不断完善。
2006—2010年间,我院每年度招生规模为2000人,截至2010年底,我院在校生总数达到8300人。学院已累计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7200余名专业技术人才,其中600多名毕业生先后考取了“985”、“211”高校及其他科研院所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年平均考研率达8.4%,年平均就业率达90.2%。
五年来,长春中山实业集团先后投资5亿元,新增校园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新增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投资6000余万元;学院现有2个图书馆,2个电子阅览室,馆藏纸质图书32.8万册,电子图书23.8万种;校园网覆盖两个校区;学院建有60多个实验室,5个校内实习实训基地,60多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新建国际标准化体育场、体育馆、篮排球专用场地、大学生活动中心、学术报告厅、校史馆、美术馆以及浴池、洗衣房、美发厅、书屋、健身运动中心、超市、卫生所等;新建“吉林省标准化学生公寓”的学生宿舍12栋、大学生餐厅8个,师生员工的学习、工作、生活条件大有改观。
(3)师资队伍不断壮大,人才结构日趋合理。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699人,其中副教授以上职称者占教师总数的43%。2009年,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激光与光电子科学家、天津大学博士生导师姚建铨教授受聘为学院名誉院长,亲自指导学院学科专业与师资队伍建设。学院常年聘请吉林大学、天津大学、长春理工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具有博士导师身份的资深教授、教学名师来院任教,为学院教育教学提供了雄厚的师资保障。
(4)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学院坚持教育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管理,不断优化教学体系、课程结构,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应用能力培养,根据市场需求科学、合理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管理与服务方案,同时高度重视教学研究与改革对教学工作的先导和促进作用。五年来,我院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组织或参与了各级各类教研教改课题40余项,其中国家级课题2项,省级课题8项;出版教材专著28部;《激光器件及应用》、《应用光学》、《电子技术基础》、《数字信号系统》、《红外光学系统》、《机械制图》、《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9门课程被列为省级优秀课程。
学院始终视教学质量为学院发展的生命线,大胆引进国内外高校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改革经验、教学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建立了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重点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结合自身特点,学院实施分层次教学,对优秀学生单独组织《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基础课程的教学,提升学生整体素质,进而达到了不同层面的学生均有较大提高。
(5)面向市场设置专业,专业结构趋于合理。
学院以长春理工大学的优势学科为基础,同时结合自身特色和市场需求,形成了以理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布局。学院现开设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光电子技术科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光电信息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市场营销、会计学、英语、日语、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广告学、艺术设计、美术学等28个本科专业,专业涵盖理、工、文、经、管等学科门类。
(6)产学研一体化格局初见端倪。
学院坚持产学研互动发展,积极推进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工作,努力为吉林经济社会发展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做贡献。近三年,我院教师主持和承担省级自然科学学科类科研课题11项,并与多家省内大中型企业开展科研合作项目,初步形成了产学研结合创新的格局。通过科研工作的开展,提升了教师教学水平,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7)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管理逐步科学规范。
学院逐步健全院、分院两级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院、分院工作职责,实现管理重心下移,同时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领导干部的聘任制和岗位目标责任制,探索建立健全具有持续激励作用的分配长效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绩效评价体系进一步加强财务预算管理、规范资产管理,努力提高后勤服务水平与质量,努力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
(8)职业培训工作发展态势良好。
为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和就业能力,我院已将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学生在就学期间可以参加学院组织的各类岗位的职业资格培训,可考取《镀膜工艺师》、《电子应用工程师》、《嵌入式工程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秘书》、《市场营销师》、《托业英语》等职业资格证书、本专业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及职业技能鉴定等级证书近30多种,且为学生提供攻读第二学历的机会,实现“双证书”的培养目标,为学生顺利走上理想的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9)广泛开展交流活动,社会知名度进一步提高。
学院强化素质教育,加强人文教育,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我院学生在历年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CCTV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嵌入式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长春市首届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民办高校街舞挑战赛、国际武术搏技大赛、吉林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计算机程序设计大赛等各项比赛中均获得了优异成绩。我院在2010年中国校友会网、《大学》杂志和21世纪人才报发布的《2010中国民办高校评价研究报告》中,名列“中国独立学院排行榜”第22名。
(10)基层党组织建设成效显著,思想政治工作得以加强。
2001年,经长春理工大学党委批准,我院成中共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党总支,在长春理工大学党委领导下开展基层工作。2007年,经中共长春市委组织部批准,我院成立独立党委,隶属于长春市高校工作委员会,随后我院逐步配齐了相应机构和人员,基层党建工作逐步迈上新台阶。
几年来,学院党委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教职员工及学生党员的理论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学院改革、发展、稳定中的政治核心作用、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党委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正确把握高等教育办学规律,紧紧围绕学院发展战略和目标,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有效性,积极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在内容、方法、形式、手段和途径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不断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
2.存在的困难和差距
(1)人才培养模式方面
学院在积极主动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主要表现为培养目标定位不清、课程体系缺乏系统设计、没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教学运行机制过于刚性、传授知识支侧重广度而轻视深度等等,现有模式完全照搬公办高校,缺乏对个性化、学习自由以及自主创新的关注力度,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2)师资队伍建设
学院自创办以来,为了满足教学需求,一大批退休教师、工程技术人员和本科毕业生被吸收到学院担任教师工作,长期以来造成师资队伍不合理,年龄结构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情况,而且仅限于应付教学的初级阶段,即退休、兼职教师刚毕业来校的教师比较多,中青年骨干教师少;老教师职称高、教学经验丰富但知识结构老化,而年轻教师学历高,职称低,教学经验尚少;专职教师少,兼职外聘教师多。此外,教学与科研尚未有效结合,教师缺乏进行科研的环境氛围和正确引导,参与重大课题研究或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不多,导致很多教师找不准科研方向,想进行科研却不知如何下手,教师教研科研领域仍有很大开发空间。上述因素都不利于学院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二)面临的形势与机遇
1.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已经迈进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高等教育走向普及化成为必然趋势。据《国际统计年鉴2008》预测,2020年我国普通高校入学率将超过40%。在此形势下,中国高等教育必将向应用型、实用化、市场化转型,高校必将进入激烈的竞争、规范、整合期:一是国外高校参与国内生源的竞争,国内高校招生生源逐年递减,而公立高校扩招之势仍未减退,此外新兴办学力量层出不穷,都来瓜分高等教育这块蛋糕,未来办学必靠各学校的办学实力、教育教学质量、社会声誉等等来求生存、谋发展。
2.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2009年,长春市新一轮发展规划出台,“长东北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提上国家重要日程,规划提出要逐步加大对长春市及高新区的汽车、光电子、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同时要重点培育和发展半导体照明和光电显示产业基地等产业基地,此举必将大力推动相关高新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而经济社会发展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必将逐年加大,这也势必对学院中长期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二、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紧紧抓住国家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和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大力建设“长东北开发开放先导区”的战略机遇期,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内涵式发展、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为主题,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以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及学院基本建设为重点,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院发展全局,积极倡导“积极发展、规范管理、改革创新”,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学质量为生命线,以大力发展教研科研为先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突出特色,因材施教,全面提高学院的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整体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大力培养具有艰苦创业精神与创新精神、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建设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民办普通本科学校。
(二)总体目标
经过十年建设,使学院的办学规模达到并稳定在8900人左右,壮大师资队伍,专职专任教师达到500人,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办学条件,设备资产投入达到8000万元以上,校园占地面积达到60万㎡,确保在2015年达到国家规定的指标要求。
l      办学理念:
以人为本,全面发展。
l      服务面向定位:
服务基层,服务吉林,辐射全国,面向世界。
l      办学层次定位:
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开展职业技能教育。
l      学科布局定位
以工为主,工、理、经、文、管协调发展。
l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具有创新精神、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l      发展目标定位
经过较长时间的努力,把我校建设成为以光电技术及其应用为主要特色,工、理、经、文、管协调发展,在国内有很高知名度的民办普通高等学校。
四、主要任务
——扩大并稳定办学规模。到2015年,学院办学总规模达到并稳定在8000人左右。到2020年,学院办学总规模达到并稳定在8900人左右。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到2015年,专职专任教师达到445人,到2020年,专职专任教师达到500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5%以上;45岁以下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70%以上;教授占教师总数的13%;副教授占35%;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者100%实现“双师型”。
——强化专业与课程建设。根据学院发展需要,科学设置本科专业,合理调整学科布局,到2020年,本科专业总数达到并稳定在30个左右,形成以理工科为龙头、文理科相互渗透的格局,其中重点建设专业达到10个左右,具有一定影响的特色专业和强势专业达到5个左右;使用教材以国家统编教材为主,同时积极开发特色新教材,每年度公开出版2-3部特色新教材;力争每年度完成20门院级优秀课、1-3门省级优秀课、1-2门省级精品课(2011年起每年争取成功申报1门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工程。
——加大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按照国家有关高等教育办学条件的要求,到2020年,实验实训仪器设备总价值达到8000万元以上。加强学院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努力建设1—2个省部级重点开放实验室或技术工程中心;实验课开出率达到90%以上;大幅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使其占到实验课程总数的80%以上。
——大力开展教研科研工作。2011—2020年间,累计承担省级教研科研项目60个左右。
——强力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到2020年,确保图书馆藏书量超过80万册,生均图书量达到80册以上;不断完善校园网络建设。
——加快校园基本建设。与学院发展相适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加大校园、校舍建设力度。到2020年,校园占地面积达到60万㎡。
——巩固精神文明建设成果。逐步把我院建设成为既具有浓厚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又充满现代气息的绿色校园和文明校园。
三、保障措施
(一)抓好学科建设
以重点学科建设为核心,强化优势学科,突出特色学科,发展新型交叉学科,建设若干学科群。坚持“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的学科专业建设原则,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理念,强力突出光电特色学科专业建设,创建学院精品学科专业。洞悉学科前沿,不断寻找新的学科专业生长点,创造条件培育新兴学科专业、应用学科专业。优化资源配置,积极申报、创办省级重点或精品学科专业,提升办学层次。坚持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需求,积极拓宽学科专业服务面,增强适应性和针对性,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适时调整和增设学科专业。
(二)提升教学质量
1、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建立健全覆盖教学全过程的质量标准体系;建立由学院和教务处、督导组、教学单位领导及同行专家、学生信息员等四个层面构建的质量监控体系,建立健全督导员制度、学生信息员制度、院系两级听课制度和学生网上评教制度,及时准确地收集重要反馈信息,实现教学质量的动态监控,促进教学效果和质量的全面提高。
2、深化改革,积极探索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思路。研究制定适合我院实际的培养方案,强化基础,体现应用,尊重个性,注重实践和创新、整体优化;加大开设选修课的力度,充分体现学生选课的自主性,突出强调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为创新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创造宽松、健康的成才环境。通过教学和培养使学生树立起:质量意识、群体意识、经济意识、市场意识、环境意识、社会意识、创新意识、法律意识、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强,基础知识厚,学习能力强,适应快、创新素质高、综合素质高。
3、加强专业建设。在确保各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加倍重视学科融合、打破专业和系别界限,积极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
4、加强精品课程建设的力度,鼓励教师积极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方法,推广应用多媒体、CAI、电化教学等先进手段和现代化技术授课。
5、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加大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强实验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科技竞赛活动等环节的过程管理和质量控制。重点支持开放创新实验室建设工作,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6、因材施教,大幅增加课程门数,拓宽学生专业课选修范围,增强选课自由度,鼓励跨专业选修,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7、加大招生宣传工作力度,稳步提升生源质量。继续按学科门类进行宽口径招生,并进一步探索按大类(如理工类、文史类)招生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8、深化教学方法改革,加强精品教材建设。建立健全教学成果奖励政策,鼓励广大教师从事教学研究和教学方法改革;探索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德育课的教学效果;进一步提高公共外语教学与体育教学质量。
(三)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
树立并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理念和“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引进原则,以引进、培养学科带头人乃至杰出人才为重点,建设起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整体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深化内部人事及分配制度改革,大力推动有利于集聚人才的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改革人才遴选评价制度,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加强创新平台建设,为优秀人才施展才华搭建舞台,以事业发展的空间和环境汇聚优秀人才和团队。制定集聚人才的特殊政策,加大高层次领军人才的引进、培养、选拔的力度,建立健全创新学术团体培养计划、教学名师和教学团体培养计划;进一步创新环境,选聘外部学术带头人与内部带头人相结合的办法,培养带动自有教师队伍建设,逐步构建由首席教授、学科专业带头人、学术骨干组成的学术梯队。;建设创新拔尖人才培养选拔工程;进一步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创新管理机制,完善管理制度。
 (四)实现管理创新
大力倡导“校长治校、专家治教、教授治学、教师治课、学生治心”方针,采取多种措施推动管理队伍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等不断优化,从加强岗位意识、端正服务态度、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等方面入手,全面提高管理队伍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同时,积极鼓励管理人员更新观念,主动学习现代管理知识,增强服务意识,不断创新管理机制,提高服务质量。
1、健全院、分院两级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院、分院工作职责,实现管理重心下移,给予分院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更大的自主权。
2、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领导干部的聘任制和岗位目标责任制,探索建立健全具有持续激励作用的分配长效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绩效评价体系。
3、加强财务管理,深化财务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强财务预算管理,降低办学成本,建立科学、规范的预算管理体系和制度;切实增强风险意识、成本意识、效益意识,落实增收节支的各项措施,精打细算,堵塞漏洞,提高办学效益。
4、进一步规范资产管理,提高资产使用效益,坚决杜绝资产流失和浪费。
5、做好以饮食服务和疾病防控为重点的后勤工作,努力提高后勤服务水平与质量。
6、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与节约并重的方针,以节能、节水、节地、节省经费开支为控制重点,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保证学院节约、高效、有序运行,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
(五)提升应用型科研水平
科研是强院之路、兴院之本,要牢固树立“以科研为先导”的思想观念,以增强科研创新能力与综合竞争实力为目标,把学院科研工作作为重中之重,以科研促进学院发展,以科研促进教育的创新。
1、大力加强科研基地与平台建设,整合科研队伍和科研资源,积极承担省级、院级科研项目,加强学科交叉,有效开发和利用学院科研资源,全面提升学院科研水平,增强学院科研实力。
2、结合我院建设教学型高校特点,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着力点,大力开展应用型科研立项,推动师生科研实践,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实践动手能力及社会实践,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推动科研工作取得长足发展。
(六)强化校园环境建设
1、加快基本建设步伐,做好新校区建设规划。根据学院发展的需要,由学院投资方作好校区建设规划,并按照规划实施,保证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要求。
2、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规划,加大投资力度,购置国内外先进的仪器设备,组织充满活力的科研队伍,使重点实验室成为我院培养高水平人才、培育高水平成果的重要基地。根据学科、专业发展需要,调整改造和建设新的实验室,制定科学的设备购置规划,不断充实更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建立健全实验室管理细则,建立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体系,积极探索实验室教学管理的新方法。
3、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校园网与其他高校科研院所互联;加大计算机实验室、网络实验室、电子阅览室和多媒体教室的建设力度;加强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分步骤地建成教学、科研、行政、后勤、学生、职业培训和教育教学研究等方面的教育信息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建立全院教育资源的查询和管理系统。培养造就一支能够满足教育信息化需要的师资和管理队伍。充实现有图书资料,完善使用功能,发挥图书馆作用。
(七)建设校园文化
1、制定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以人为本,大力加强人文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新学院制度文化,形成合理有效的培育机制,构建和谐共进的环境和氛围,不断提高全院师生认同度,提升知识的格调、学院的品位以及师生的内在修养,增强学院的凝聚力;塑造学院形象,形成文化特色,提升学院核心竞争力。
2、加强党的建设。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教职员工及学生党员的理论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学院改革、发展、稳定中的政治核心作用、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
3、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正确把握高等教育办学规律,紧紧围绕学院发展战略和目标,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有效性,积极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在内容、方法、形式、手段和途径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不断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
4、建立院务公开制度,推进“依法治校”的步伐。突出强调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作用,营造尊重人才、追求质量、追求卓越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工会、团委、学生会等群团组织的作用,维护师生员工的合法权益,推进学院管理的民主化进程。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全面推进学院的改革和发展。
5、以实施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位,努力建设体现时代特征和学院特色的校园文化。
一是重视和加强校风建设,培育良好的教风和学风。加强教师思想品德和学术道德教育,宣传师德建设先进典型,形成对教职工具有凝聚作用、对学生具有陶冶作用、对社会具有示范作用的优良校风。制订完善大学生行为规范,严肃考试纪律,努力形成勤于学习、奋发向上、诚实守信、敢于创新的良好学风。
二是加强宣传工作,切实发挥院报、广播站、校园网、宣传栏等宣传舆论阵地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通过组织举办名人讲堂、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节、体育运动大会等涉及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各个方面的系列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通过组织参加各级各类竞赛项目和深入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竞争力。
三是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建造精神内涵丰富的物质文化环境,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加强校园卫生、疾病防疫、医疗保健工作,强化师生员工的卫生环保意识,齐抓共管,维护校园环境卫生和师生身心健康。
四是搭建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五是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工作,加快建设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平台,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积极拓展毕业生就业市场。
六是重视校园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安全目标责任制,完善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加强校内及周边环境的安全管理和保卫工作,及时处理侵害师生合法权益、身心健康的事件和影响学院、社会稳定的事端,维护学院正常教学、工作、生活秩序。

Copyright 2022 Changchun College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 

2001

年建校

原名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

38
本科专业
125
实验室
70%
副高级以上教师占比
10000+
在校学生
32
学生社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