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冬至 | 岁寒已冬至,阳生春又来

时间:2021-03-30点击:编辑:传媒艺术学院

冬至,又称冬节、亚岁、长至节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
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冬至,斗指子,太阳黄经达270°,于每年公历12月21-23日交节。冬至是时年
八节之一,古时民间有在“八节”拜神祭祖的习俗。
冬至习俗知多少
吃饺子:
每年冬至日,在我国北方许多地区有吃饺子的习俗。相传医圣张仲景告老还乡时看到受冻的百姓,便用
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以及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做成一种叫“驱寒娇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
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形成了习俗。吃饺子还有“消寒”之意,至今民间还流传着“冬至不
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谚。

吃汤圆:
冬至吃汤圆有两种说法,第一种为了庆祝团圆。汤圆汤圆,团团圆圆,现在人也把汤圆当成团圆的象征,
尤其是南方的人们比较喜欢吃甜食,所以在冬至这一天会煮上一锅汤圆。第二种吃汤圆也是“添岁”的意
思,做好汤圆以后大家围坐在一起吃,吃完以后就长了一岁。

苏州酿酒:
姑苏地区对冬至这一节气非常重视,姑苏地区有俗语云:“冬至如大年”。传统的姑苏人家,会在冬至夜
喝冬酿酒,冬酿酒是一种米酒,加入桂花酿造,香气宜人。姑苏百姓在冬至夜畅饮冬酿酒的同时,还会
配以卤牛肉、卤羊肉等各式各样的卤菜。在寒冷的冬天,冬酿酒不仅能够驱寒,更是寄托了姑苏人对生
活的一种美好的祈愿。

台湾糯糕: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
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
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
宗亲们。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

江南赤豆糯米饭: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
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
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山东滕州羊肉汤:
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羊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
了冬至吃羊肉的习俗。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现山东滕州一带冬至家家都要喝羊肉汤。

吃麻糍:
麻糍是浙江,江西的特产,也是福建人的传统小吃、福建人祭祀时的供品。麻糍阴干后蒸、煎、火烤、
砂炒皆宜。麻糍也是闽南著名小吃,其中又以南安英都出产最为出名,其原料为上好糯米、猪油、芝
麻、花生仁、冰糖等。麻糍香甜可口,食后耐饿,有着甜、滑的口感,且软韧、微冰。成品色泽鲜白,
滑韧透明。

冬至养身知多少
防寒:
俗话讲:“冬三月,干冷冻皮肉,湿冷冻筋骨”。冬至之后天气极寒,所以出门注意衣着保暖,防止阳气
外泄,还要多晒晒太阳,补充阳气。

泡脚:冬季身冷脚下寒,而冬至寒气通于肾,每晚睡前泡泡脚,搓搓脚底板,有助于防寒。

饮食调养:冬至时节,脾胃蠕动慢,忌暴饮暴食!饮食以健运脾胃为主。脾胃属土,此时节可多吃一些
地下生长的食物,如:萝卜、山药、花生......可补益中气、防寒驱寒。

冬至节气诗词
《冬至》(唐)杜甫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杖藜雪后
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三秦。

《小至》(唐)杜甫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浮灰。岸容待腊
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邯郸冬至夜思家》(唐)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不管你身处何方都要吃一碗来自冬至热腾腾的水饺或者汤圆,也一定记得打电话回家,给家人说一声问
候、一句祝福。岁寒已冬至,阳生春又来,文化传媒学院祝愿各位师生冬至快乐!!快乐如期而至,幸
福无所不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