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鲜花祭故人,春雨现哀思。

时间:2017-04-05点击:编辑:传媒艺术学院

   春分已过,节气更迭,清明也“如约而至”。人们在盎然的春意下踏青时,见到身旁的杨柳冒出新芽。在旧时,人们会在踏青时折下几只柳条。柳条除了用以消遣外,也会编成帽子戴在头上,抑或是带回居所,插在门楣、屋檐上。
这折柳、戴柳、插柳的民间习俗,源自一则传言——据说柳枝具有辟邪的作用,因此插柳、戴柳可以祈福辟邪。




  《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