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
汉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观,有六阴九阳。
九是阳数,固重九亦叫“重阳”。

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
除此之外,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
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
只是近年来,人们对老人的推重,故此节日又被称为老人节。
重阳节的风俗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
只是近年来,人们对老人的推重,故此节日又被称为老人节。
当登高临远,遥望苍茫。
携满目秋色,千万风光。
携满目秋色,千万风光。
看菊花,开遍山野,
赏秋意,傲然绽放。
插一支茱萸,簪一支菊花,
九九艳阳天,最美是重阳。


壹 登高
重阳登高习俗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
登高“辞青”也是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
登高的地点,没有统一的规定,登高所到之处大抵分为登高山、登高楼、抑或是登高台。

登高“辞青”也是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
登高的地点,没有统一的规定,登高所到之处大抵分为登高山、登高楼、抑或是登高台。

贰 吃重阳糕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讲究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讲究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意。

叁 插茱萸和簪菊花
插茱萸是旧时汉族民间节日风俗,流行于黄河中下游、淮河、长江流域等地。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时,民间采茱萸插戴头上,亦有用茱萸制成囊佩带的,俗信能驱邪治病。
佩茱萸簪菊花,重阳节有佩茱萸的风俗,因此又被称为茱萸节。
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重阳节时人们还喜欢佩戴菊花。
茱萸雅号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寿客。

佩茱萸簪菊花,重阳节有佩茱萸的风俗,因此又被称为茱萸节。
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重阳节时人们还喜欢佩戴菊花。
茱萸雅号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寿客。

肆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
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重阳节的民间传说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登高寻九节菖蒲:
传说重阳节登高之俗始于秦始皇命术士郑安期前往岭南寻找长生不老药,郑安期在白云山觅得九节菖蒲时,不幸坠崖,乘仙鹤飞升。
传说重阳节登高之俗始于秦始皇命术士郑安期前往岭南寻找长生不老药,郑安期在白云山觅得九节菖蒲时,不幸坠崖,乘仙鹤飞升。
登高山带回雷电火种:
古人认为山上云雾缭绕,为呼风雨唤雷电之神龙所居。而且,高山的雷电可以带来火种,利用火可以吃到化腥臊的熟食。

古人认为山上云雾缭绕,为呼风雨唤雷电之神龙所居。而且,高山的雷电可以带来火种,利用火可以吃到化腥臊的熟食。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时间让我们都变成大人,也让父母长出皱纹;让我们从赖在他们身边的「黏人精」变成了离家求学的「独立侠」。
而父母对我们的关心却从不会因为距离的遥远而变少。
而父母对我们的关心却从不会因为距离的遥远而变少。
文化传媒学院在这里提醒大家,就在这个节日,打开手机对父母说一句:“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到老。”
不要下次,就在今天。
九九重阳节,愿天下老人岁岁安康!
不要下次,就在今天。
九九重阳节,愿天下老人岁岁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