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学科介绍
大学英语课程是高等学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就工具性而言,大学英语课程是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提升和拓展,主要目的是在高中英语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大学英语的工具性也体现在专门用途英语上,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与专业或未来工作有关的学术英语或职业英语,获得在学术或职业领域进行交流的相关能力。就人文性而言,大学英语课程重要任务之一是进行跨文化教育。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学生学习和掌握英语这一交流工具,除了学习、交流先进的科学技术或专业信息之外,还要了解国外的社会与文化,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意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文性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弘扬人的价值,注重人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有机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因此,要充分挖掘大学英语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同时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使他们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未来工作中能够有效地使用英语,满足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发展的需要。
根据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社会发展的条件现状,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分为基础、提高、发展三个等级。在三级目标体系中,基础目标是针对大多数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基本需求确定的,提高目标是针对入学时英语基础较好、英语需求较高的学生确定的,发展目标是根据学校人才培养计划的特殊需要以及部分学有余力学生的多元需求确定的。大学英语教学与高中英语教学相衔接,各高校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主确定起始层次,自主选择教学目标。分级目标的安排为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提供了空间,有利于实施满足学校、院系和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大学英语教学。
依据《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的教学要求,结合我院“十三五”规划的战略指引,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分为通用英语和跨文化交际。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学资源内容丰富,动态发展,而且具有生成性的特点。教师在教学研究与实践中国要不断挖掘生成性教学资源,教与学相互补充,更好地完善教学改革。
按照新的课程体系,三大教学板块是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实施的驱动力和保障,其中基础板块和拓展板块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考研板块则是满足研究型学生的学习需求。
基础板块:基础理论课(由222课时改为126课时)+听说实践课(由128课时改为60课时)总课时由350调整为186。
拓展板块: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培养国际化视野,还要加大文化教育内容。从16级学生开始,新增跨文化交际课,包括中国文化英语课程和西方文化课程(课时为86),大学英语选修课程在原有的《高级英语写作》《四六级辅导课程》基础上,又增设了《高级英语阅读》选修课程。
考研板块:为了满足部分高精尖类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提高我院学生考研率,再结合英语教学的四年不间断性教学理念,我们还为大三和大四的学生开设了考研英语选修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