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开学,通识教育学院大学英语课程以全新面貌开启新篇章。作为学校"语言为桥,文化为帆"核心理念的践行者,课程团队构建起"学用共生"的实践育人体系,通过沉浸式语言实践与文化浸润,助力学生搭建跨文化交流的桥梁。其中,孙博、张娟两位教师的教学创新尤为引人注目。

在孙博老师的课堂上,"哪吒"的东方神话与Deepseek的科技浪潮碰撞出思维火花。这位善于捕捉时代脉搏的教师,将"中国智造"等社会热点融入教学案例,通过对比中西科幻作品中的技术伦理观,引导学生在语言训练中培养批判性思维。"语言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解码文明的钥匙。"孙博老师表示,其课堂特别设计"AI时代的语言进化"专题研讨,鼓励学生用英语讲述中国科技创新故事。

张娟老师则深耕语言素养的深层培育。在她的读写课堂上,学生通过小组研讨、跨组辩论等多样化形式,对"英语学习的正确方式"展开深度思辨。第一单元教学中,学生通过对比《论语》"温故知新"与西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语言实践中深化对文化基因的理解与传播。"我们要培养的不是翻译机器,而是具有文化自觉的沟通者。"张老师特别强调跨文化语境下的语言敏感性训练,帮助学生建立语言与文化认知的双向通道。
本年度大学英语课程着重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将打破传统语言技能训练的单一框架,深度融合跨文化思辨、学术写作等。正如大学英语课程核心理念所言——"当我们在讨论language时,本质上是在探索culture的无限可能",这种学用结合的创新模式,正引领学生在语言学习的航程中扬起文化的风帆。
新学期伊始,通识教育学院英语教学团队已整装待发。在这里,语言不仅是26个字母的排列组合,更将成为青年学子认知世界、传播文明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