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委动态

首次揭秘!祝贺我国科学家

时间:2025-03-13点击:编辑:团委

科研人员通过载人潜水器对深海沉积物进行取样。

(受访单位供图)

 

6000米以下深海生物如何“抗压”?我国

科学家首次揭秘

 

历经10余年努力,我国科学家首次通过基因组学对深

渊钩虾、深渊鱼类、微生物等进行研

究,揭开深渊生物高压下得以生存的部分秘密,多篇

成果3月7日在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Cell)上发表,为深入理解生命如何适应深渊环境

提供了新的见解,也为研究深渊生态

系统提供了宝贵的数据资源。

 

深渊,指水深超过6000米的深海区域,长期被认为是

复杂生命的“禁区”。生物如何“扛

 

住”超高水压等深渊极端环境,一直是科学界的难

题。2014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全球深渊

 

研究团队、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等多

家高校和科研单位,以分别组合的合

 

作形式,对全球多个深渊海沟的若干生物样本开展了

多维度研究。

 

通过染色体水平基因组和群体遗传学分析,科研人员

证明了端足目钩虾具有适应极端深渊

环境的基因。同时,研究成果认为,与共生菌“合

作”调控体内渗透调节物质的浓度以维持

细胞完整性,可能是钩虾“抗压”的关键。另外,多

不饱和脂肪酸的积累也能助力鱼类对抗

高压。

 

科研人员深入分析了11种深海鱼类的基因组数据。结

果表明,一些古老的深海鱼类在1亿

 

年前就已经开始适应深海环境,而所有3000米以下深

海鱼类均存在的一种特殊基因突变,

 

在鱼类的深海高压适应中发挥了潜在作用。

 

此外,科研人员构建了完整的深海原核微生物基因数

据集,鉴定出7564个物种的代表性基

因组,其中89.4%为尚未被公开的新物种。研究还发

现,深渊微生物通过“精简型”和“多能

型”两种适应策略,在高压、低温、寡营养环境中异

常繁盛。

 
 
 
 
 
 
 
来源:新华社
 
记者:赵颖全、陈凯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