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委动态
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 | “声音的力量-青春与经典的碰撞”朗读者展演
在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经典文学与青春之声的相遇,如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唤醒人们对文字的敬畏与热爱。近日,“声音的力量——青春与经典的碰撞”朗读者展演圆满落幕,13位青年朗读者以饱满的情感和极具张力的表达,将经典文学作品中的精神内核与青春活力完美融合,为观众呈现了一场震撼心灵的视听盛宴。
苑佳宇朗诵张嘉佳的《云边有个小卖部》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小镇青年的成长与亲情。苑佳宇用略带沙哑却充满温情的嗓音,将故事中刘十三与外婆的羁绊娓娓道来。她的朗诵中既有少年的迷茫,也有对故乡的眷恋,让观众仿佛置身于云边镇的烟火气中,感受平凡生活中的深刻感动。
王凯迪以诗为媒,对话灵魂《诗刊》作为中国诗歌的殿堂,承载了无数诗人的精神追求。王迪凯选择以诗歌合集为蓝本,用铿锵有力的语调朗诵了北岛、海子等诗人的经典片段。他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展现了诗歌的韵律之美与思想之深,诠释了“诗歌是语言的最高形式”这一命题。
张雅茜朗诵朱自清的《匆匆》——散文中的不朽名篇。她以清澈而略带忧伤的声音,将“时间都去哪儿了”的哲思演绎得淋漓尽致。她的朗诵节奏轻快中带着紧迫感,配合肢体语言的流动,让观众在经典文字中重新审视生命的价值。
吴桐用浑厚而坚定的声线,再现了《平凡的世界》孙少平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朗诵中,她刻意放慢语速,在“平凡”与“伟大”的对比中,传递出“人生就是永不休止的奋斗”这一主题,引发观众强烈共鸣。
《少年中国说》是近代中国青年精神的启蒙之作。张健隆以慷慨激昂的语调,将“少年强则国强”的呐喊演绎得热血沸腾。他的朗诵充满力量感,配合背景音乐中渐强的鼓点,瞬间点燃全场,让经典文字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感召力。
刘佳贺在朗诵《白杨礼赞》中融入自然音效,用清亮的嗓音模拟风吹白杨的沙沙声,将文字中的象征意义转化为可感的画面,让观众在声音的流动中体会“傲然挺立”的精神力量。
梭罗的《瓦尔登湖》是对自然与生命的哲学思考。茅斯媛以低吟般的语调,将湖畔独居的静谧与孤独娓娓道来。她的朗诵刻意淡化戏剧性,转而用气息的起伏营造出冥想般的氛围,引导观众在喧嚣中聆听内心的声音。
刘卓欣以充满朝气的嗓音,将李大钊的《青春》“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的豪情演绎得淋漓尽致。她的朗诵既保留了原文的激昂,又融入现代青年的自信与洒脱,展现出经典文本的永恒生命力。
王梓竹的《雷电颂节选》以极具爆发力的嗓音,将屈原的悲愤与抗争演绎得淋漓尽致。她的朗诵从低沉的压抑逐渐攀升至激昂的呐喊,如同雷电撕裂夜空——时而低沉如闷雷滚动,时而高亢如霹雳炸裂。
王红玉以悲壮而坚定的语调完成《刘胡兰》的朗诵,展演在掌声中落下帷幕。这场活动不仅是一次艺术的呈现,更是一场精神的洗礼。它证明:当青春与经典相遇,文字不再是沉默的符号,而是化作流淌的声音,唤醒每个人心中的热爱与思考。
刘佳慧在演绎《城南旧事》时,用童真的语气模仿英子的视角,让观众瞬间回到老北京的胡同。
王琦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用充满金属质感的声线,将保尔·柯察金的名言演绎成震撼人心的生命宣言。他的朗诵充满俄式文学的厚重感:在描述战场上的冰雪硝烟时,声音冷硬如铁,短促的爆破音模仿子弹呼啸;而回忆与冬妮娅的初恋时,又忽然转为春风化雨般的温柔。
何静怡选择的《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是近年来的畅销书,讲述教育对个体命运的改写。她的朗诵充满叙事性,通过声音的层次变化,展现了主人公从蒙昧到觉醒的蜕变。这种对“新经典”的演绎,体现了青年一代对经典定义的拓展——经典不仅是历史的沉淀,更是当下引发共鸣的文本。
正如活动主持人所言:“经典永远不会老去,它只会在新一代的诠释中,找到新的存在方式。”期待更多青年以声音为媒,让文学的光芒照亮更广阔的世界。
展演虽已结束,但碰撞的回响,仍在继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