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设置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教学是学校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是高等学校学生的必修课。高校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高超的智能,还要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适应激烈竞争社会的能力以及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勇于创新精神。学校体育以体育教学、课外锻炼、业余训练、运动竞赛等主要形式培养和塑造完善的“人”。它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与手段。它的基本任务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学生体质,同时使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培养学生体育运动能力和习惯。高校体育教学在学生的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以及个性上有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作用,能否在体育教学中充分发挥这方面的作用,是衡量高校体育教学成败的重要标志。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改革的深化,以及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根据《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有关规定,以及我院多年来实施体育教学改革积累的经验,同时,吸收国内外体育课程建设的优点,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修订了新教学计划。
一、课程性质
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课程目标
1. 树立“健康第一”的体育观念,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基本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能制定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和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
2. 提高运动能力,熟练掌握2-4项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
3. 能测试和评价自身体质健康状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4. 根据自己的能力设置体育学习目标,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在运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体育道德与合作精神。
三、课程设置
大学体育为必修课程,为两学年四学期课程。进行选项课的教学形式,主要选项课是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武术、网球、田径、羽毛球、滑雪等。
四、课程结构
1. 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不同体质的学生需要,开设部分项目的初级班,提高班
2. 重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运动实践教学中注意渗透相关理论知识,并且运用多种形式和现代教学手段。每学期安排4学时理论教学内容,扩大体育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3. 为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形成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有机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课外。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
4.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实行开放式教学。
五、考核与评分标准
1. 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健美操、武术、田径等7个专项课,制订两套以上考试内容,教师可根据本学期学生的学习情况任选一套考试内容进行考试。
2. 分值比例:
内 容 | 比 例 | 备 注 |
术科成绩 | 60% | 技术考核 |
理论成绩 | 20% |
1. 体育与健康 2.专项理论、裁判法与规则 |
平时成绩 | 20% | 出勤率、课堂表现 |
总计 | 100% | 总成绩=综合成绩×60%+理论成绩×20%+平时成绩×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