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立足科技创新与产业化平台建设,重视应用研究与成果转化。先后成立了“四大产业学院”,努力搭建科研创新及成果转化平台,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立项省级“金课”2门,省级一流课程4门,其中大学外语教学部获得吉林省“金课”特等奖,国家级第11名。近 5 年,学校获批各类科研立项项目189项,累计科研经费到款1138万元;发表论文1399篇,出版学术著作41部;获得授权专利248项;立项建设省级科研基地6个;启动校科技创新基金项目329项,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96项,授权专利居吉林省民办本科院校前列。
5.三维人才培养结硕果
学校践行“筑理想、强身体、重能力”的三维人才培养指导思想,推行“一专多能”,构建技能和职业资格培训体系,实现专业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学生素质与个性化发展相结合、学生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创设了“至诚职业教育产业园”“中光科技园”“易仔原创网络平台”“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项目,采取“探究式学习”“参与研发项目,带研究任务学习”等多种形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形成了“多元化的学习平台+高质量的实践平台+优质的服务平台+个性化的活动平台”四大育人平台,取得丰硕的育人成果。
近二年,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大学生机械设计大赛、大学生机务人大赛、蓝桥杯大赛、电子商务案例分析大赛、数学建模大赛、全国光电设计大赛等获得1288项,国家、省级奖项,全校超过60%学生参与了各级各类赛事,学生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
6.院士引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通过“博士引进” “双师培养”、组建学科团队等措施,提升师资队伍水平,现已形成了一支以姚建铨院士、姜会林院士为引领、学校自有教师和长春理工大学选派教师为主、以兼职教师为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的教师占比52%,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比69%。拥有一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教授、省级拔尖人才、省级教学名师和省级优秀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