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分部“下海”赚钱解决经费
社会实践部2年时间盈利2万元,同学们在经营活动中得到了锻炼

长春理工大学广电信息学院传媒艺术学院的学生会在2012年组建了一家“同创公司”,12个部门走出校门经营项目。如今已经营2年,有的部门盈利2万元。
学生会变“公司”锻炼学生
赵越超,长春理工大学广电信息学院传媒艺术学院的学生会主席,还是一家“同创公司”的副总经理。
提起“同创公司”,赵越超讲,这家“公司”是由传媒艺术学院团委书记宋涛和同学们共同建立的。“公司”里,宋涛老师任总经理,指导学生经营项目,12个学生会分部部长变为各项目的经理,项目所得盈利归学生会,老师和学生无薪资待遇。
“2012年,我们的团委书记宋涛老师提出一个想法,依照公司的模式改建学生会,让学生会的同学们走出校门,在校外经营项目,锻炼学生们的社会交往能力。”赵越超说,搞项目可以开眼界丰富生活,所以大家都支持把学生会改建成“公司”。
一分部多种经营2年赚2万
记者了解到,“公司”成立至今已经2年了,学生会的12个部门都经营着自己的项目,其中,10个项目属于盈利性,而2个属于公益性。
社会实践部的负责人刘凯介绍,最初,他们部门组建了一个“快递公司”,同学在课余时间一起去物流公司搬货、装车、发货,有些同学的老家有山货卖不出去,他们就帮着老乡跑销路。“原本想锻炼大家的实践能力,没想到2年内我们还盈利了2万元。”刘凯说。
文艺部部长林飞龙讲,他们部门的同学能歌善舞,所以同学们在课余时间到校外搞演出,不但承接下婚博会表演,还承接过两次个人求婚舞蹈表演活动。
秘书处部长刘得顺介绍,其他部门搞项目盈利后,他们就组织秘书处的同学搞公益性活动,如同学们看望救火英雄、探望孤寡老人、去小学支教等活动。
“退休职工”均找到工作
团委书记宋涛讲,“公司”在2年的经营中,有一部分“职工”因毕业原因而退出,很多“退休职工”还希望返回到“公司”。根据他的了解,目前,所有参与“公司”运营的大四学生均已找到工作。
赵越超讲,他刚加入“公司”时,还算是一个小“职员”,现在,他做到了“副总经理”一职,感觉自己变得更成熟,意志更坚强,不会轻易被困难击败,而且还学会想办法解决难题,不抱怨不轻易放弃。
自行解决活动经费
“市场环境下,找准部门特色定位,积极开拓市场,才能把社会经验渐进式地引进来。不急不躁,不怕探索失败,不盲目乐观松懈。学生终究要走向社会,参与社会工作。早准备,早锻炼,早发展。”团委书记宋涛讲。
说起学生们两年的实践结果,宋涛讲,超出他的预期,现如今,学生们将“公司”收入的20%上交院级团委学生会,20%分给部门成员做日常活动开支,20%作为公益活动经费,40%做部门建设经费。